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9章 营建东都,疏通大运河!(1/2)

皇上打算营建第二个京师都城了,为了选址,他找来了先帝修建大兴城的宇文恺。宇文恺字安乐,号名父公子,出身于鲜卑武将功臣世家,自幼博览群书,有精巧构思,深谙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负责规划和兴建了大兴城,一举名扬天下。

宇文恺向皇上建议选址在洛阳城。洛阳古称神都、洛邑、洛京,洛阳居天下之中,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自夏朝至大隋时期,都有不少帝王将洛阳设为都城,尤其东汉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

皇上听从了宇文恺的建议,并亲自率领随从,亲自巡视了洛阳城。他登上邙山俯瞰整个洛阳城,洛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地处伊洛盆地,这个盆地由洛河与伊水冲积而成,北临黄河,四周群山环绕,地形势态东西平坦,易于防御。

皇上亲自巡视之后,立刻回去召集众臣商议,皇上和宇文化及、杨素等的提议,当然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洛阳作为中原核心,西控突厥、东抚齐鲁、北定辽东、南接淮扬,而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这个地方只有洛阳城。

众臣听后,也都十分赞同。毕竟,如今四海平定,国内平了汉王之乱,也是安享太平,再加上有高祖皇帝的开皇之治,也确实有这个实力。

皇上杨广对洛阳作为都城,十分满意。于是任命宇文化及、杨素为洛阳东都工程的首领,负责一切建筑事宜,并任命宇文恺为大将,辅佐宇文化及和杨素实施建城事宜。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杨广当即决定,每个月在全国征讨奴役共二百万人,奔赴洛阳修建都城。

遥想当年,秦始皇帝修建秦陵,征集七十万民工,用了三十九年,而皇上杨广为了早日建成东都洛阳,尽早迁都,每月征集二百万民工,只用了一年,浩大的工程,东都洛阳就修建完成了。

竣工后的东都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廛河,洛水横贯其间。整个洛阳城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同时在洛阳附近修建显仁宫,在洛阳西筑西苑。城内置山、海、湖及水榭、亭楼、台观、殿阁、宫院等。为保证都城供应,他还修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之一含嘉仓。

至此,皇上杨广,终于很快就完成了西都长安,东都洛阳的伟业,掀开了他两都皇朝的历史篇章。

整个东都洛阳城,仿佛只能用宏大、豪华、雄伟来形容了,宇文化及、杨素、宇文恺等人,揣摩透了皇上的心思,完成了这一雄伟建筑,殊不知这里面又有多少百姓的血泪,正如后来司马光的《过洛阳城》所写的那样: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荡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一边忙着修建新城东都洛阳城,另一边,宇文化及、杨素、宇文恺三人,就和皇上商量着如何巡游天下。

之前的天下,各路诸侯争霸,南北朝对立,战事频繁,各地沟通交流很不通畅,后来大隋皇帝一统天下,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还是有些堵塞不畅,尤其水路,更是严重。虽然先帝在位之时,兴修水利,大有改观。但是先帝奉行节俭,量入为出,投入的不大,自然成效缓慢。

如今新帝登基,杨广好大喜功,一时急于求成。无论是巡游天下,还是货运物资,水运比起陆运靠马车、牛车的运输方式,成本更低,时间更快,因此,打通水上漕运变得迫在眉睫。于是杨广召集众臣商议,打算在前朝修建的各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疏浚河道,开凿出一条横贯全国南北的人工运河。

并肩王杨林和一干大臣,仔细考量一番,也认为出于经济考虑,可以更好的解决北方粮食的供应问题。同时,从军事角度出发,还可以在抵御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成为战时,迅速运送兵源、粮食物资的战略要道。于是也基本都赞成皇上的英明决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本网 . www.bookbenz.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书本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