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韩林对刘封匆匆耳语几句,使团便开始启程。此次使团以袁世凯为首,幕僚团三人,秘书处两人,翻译五名,电讯组五名,仆人十名。
加上刘封一个营,全部使用现代空间里搬运过来的汽车。还好侦察营都是全能型战士,司机倒是不缺。到了长江边吴襄早已租好大船。运兵车卡车留下,指挥车、突击车上船过江。
韩林本想直接搬运进来一座长江大桥,就怕太轰动世界,暂时发展也够用,暂且就这么着吧。
就在袁世凯一行在路上行走时,朝廷已接到法国的抗议,威胁朝廷,如果处理不好,法军将再次派出舰队攻击天津北京。
刚开始法军占着上风,恭亲王奕?懒得搭理他们,用起了拖字诀。可如今几百法军都被人包了饺子。慈禧太后都慌得不得了,生怕得罪了洋人,再被赶出北京一次。
下令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妥善处理,安抚好法国。他们要鸦片就给他们鸦片好了,要赔偿就赔偿好了,赶紧给解决了。
一时间,朝廷议论纷纷。强硬派与求和派各自阐明观点。
洋务派的地方大员,如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主张对法强硬。
一则办理洋务多年。军队武器大为改善。淮军楚军多年征战,战力彪悍。且朝廷也多练新军,枪炮比例已达世界列强先进水平。论陆战不逊于法军,断不至于让其攻入北京。
二则普法战争进行多年,法国一败涂地。其皇帝亲临前线都挡不住战败颓势。国内反抗势力强大。不说他有没有那个实力,就算他派舰队远渡重洋来到远东,恐怕也是强弩之末。
三则法军全部被俘,我方大胜,民众振奋。若此时委曲求全,示之以弱。于国内民众,于国际友邦都没办法交代。
求和派也多是文人顽固派,极力劝阻,避免轻开战端。一则大清军队发展迅速不假,可法军不会等着咱们赶超。咱们对法国的了解仅限于报纸、照会。时效性大减。对法情报薄弱。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基本上是盲人摸象。
二则,英法多年同盟关系,会不会再次结盟。若是联合舰队到来,重蹈圆明园被烧的覆辙,我等就是千古罪人。
三则,普鲁士、俄国态度不明,且各自国内一片散沙,舰队实力较弱,万一开战,怎会轻易远赴万里跟英法打上一仗。
两派各说各理,难分伯仲。慈禧一时之间也难以决断,恭亲王奕?道“不如安排高级官员到苏州,先稳住法国。慢慢调查,假以时日,怒气消散,少于银两就打发了。”
慈禧但:“就依恭亲王的意思办吧。军机处商议人选,早日处理。”
朝廷这边还在斟酌选人的时候,袁世凯一行已到达苏州,数辆汽车打头,临近苏州城,数千百姓列在道路两旁,鼓乐齐鸣。
刘封命大军抖擞精神,侦察营个个统一军装,身材高大。带出去当仪仗兵,也能压法国人一头。上次山东阅兵的照片当时印在苏报上,震撼了苏州民众。
大清有如此精锐,再也不怕洋人欺压了。如今能近在咫尺看到大军风貌,真是不枉费白干一天。苏报记者抓拍照片报道。
次日便出文章《知府使团抵苏,大兵枪指法军》,果然销量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