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让伏念心中不由得生出了惭愧之感。师叔已经七十有余,还要为儒家奔波,甚至还要搭上身家性命。
“你从曲阜回来一趟,何故变得如此游移不定?老夫就见不得你这瞻前顾后的迂腐之态!”
荀夫子从伏念脸上的表情推断出了他心中的想法,无视了伏念儒家掌门的身份,当场便训斥了起来,一点儿都不给他留面子。
荀夫子是个文化人,骂起人来引经据典,贬的伏念一无是处。
偏偏伏念还无法反驳,只能连连苦笑。
看伏念一副低头认错的摆烂模样,荀夫子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这要是韩非在跟前,恐怕还要和他反驳几句。
想起韩非,荀夫子顿时没了心情,冷哼了一声。
乔松一番话,几乎注定了韩非的下场。荀夫子很清楚,以当今韩王的性格,交出韩非是必然。而自己这个最喜欢的弟子根本不可能为秦国效力,如此一来,他入秦之后的结果,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一想到这里,荀夫子哪还有心情训斥伏念。
“师叔,既然您已经收秦公子为徒。那么,纸张之事,我儒家是否可以就此入场?”伏念询问道。
荀夫子眉头紧皱:“老夫收徒,乃是私事。儒家是否入秦,乃是公事。岂可因私而废公?”
伏念微微蹙眉,沉思了起来。
此次他返回曲阜,为的就是和儒家各脉商讨纸张一事。正如那日他表现的一样,当他将那日秦公子留下的纸张拿出之后,儒家各脉无不怦然心动。
可也正如师叔顾虑的那样,儒家也有人看出了这背后潜藏的危机。
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征讨之后,大致分为三个派别:
其一,危机危机,危险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利益。纸张亦然,此乃独掌天下文事,发扬光大儒学之机会。正所谓当仁,不让于师。儒家该抓住此次机会,入秦以光大儒学。
其二,则与第一类看法相反。认为秦国此举用心险恶,在于挑起儒家与诸子百家之斗争,从而坐收渔利。儒家该严词拒绝,如此可保万全。
其三,则认为纸张之事的确大利于天下。然,此事风险太大,儒家单独一家不足以应对危机。故此,该与秦国合作,得到纸张之后想办法抽身而退,随即再以儒家为主导,邀请诸子百家共同执行。
此三种方法,伏念都不甚满意。第一种太过激进,第二种太过保守,第三种看似聪明,兼具二者之利。然而,伏念却以为,此法最蠢:此种想法无异于得到秦国纸张之利之后,从而背弃与秦国之合作。
先不论此种方法与儒家理念不符,单单是得罪秦国之后果,伏念便不会采用。
尤其是在听过今日秦国公子关于天下的见解之后,伏念更是深知,儒家无法承担彻底得罪秦国的后果。那对儒家来说,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但其他人的想法,对于伏念也是一种启发。
综合儒家各脉的想法,伏念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打算。
听到师叔不愿在此事上多加干预,伏念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因此,向荀夫子躬身一礼,便告辞离开了小院。
待伏念离开之后,荀夫子放下了手中的笔,轻叹一声,不再言语。
他若入秦,以后必然无法像如今一般庇护儒家。伏念太过年轻,为人古板守礼,在荀夫子眼中只能算中人之姿,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故此,还需要多加磨练磨练。
……
何为束修之礼?
束修之礼原指古代君王或贵族进行祭祀、宴请、会见等重要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礼仪,后经由儒家先师孔子,演变为弟子拜师之时给老师所献之礼,通俗一些理解,也就是——学费。
不过,演变自周朝贵族之间礼仪的束修之礼仍旧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礼仪,其要求十分严肃庄重,充满礼仪感。
在进行束修之礼时,要求参与者穿着整齐、端庄,行动规矩,举止大方。
具体来说,束修之礼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束发:在进行束修之礼时,参与者需要将头发束起来,用修带绑起来,以示端庄、整洁。这种束发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体现,代表了一种尊卑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束发方式。
就比如乔松,他今年六岁。按理来说,应该是垂髫发型,也就是将囟门附近的头发留下,其余基本上剃光。不过,垂髫发型乃是古人为了防止儿童发间生虱子,引发病症所以如此做。
乔松虽幼,但心智成熟。
故此,早在两年前,他便开始有意蓄发,如今勉强能扎总角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