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主考官就是主考官,一眼就看出来了宋吉用的手法的来路。
宋吉用的,确实是闽西兰家家传的药膏制作手艺。
只不过,她是觉得兰家最常用的几种配方,不是特别适合万大夫讲述的病情,所以只选用了他们的药膏制作方法,药物的选用还是经过了另外的斟酌的。
药膏制作完毕,宋吉从容器中刮取了一点,在自己的手背上稍微实验了一下成色。
虽然是第一次制作,不过不论是贴合度,还是药物之间的融合度以及细腻度,都和兰大夫当时跟她描述的兰家祖传老方的成色差不了多少,这药膏应该算是制作成功了。
从容器中将药膏一贴一贴地分好,包装过后,宋吉稍微净了净手,才开始了汤药的制作。
这个细节,又得到了两位副考官的称赞。
“不错,药膏与汤药毕竟是一个内服一个外用,有些外用的药材不适宜内服,净手后再进行汤药的配置,这才是万无一失。”
说话的是钱大夫,另外一位大夫虽然没有说话,但还是用点头表示了自己的赞同。
而万大夫,则是一点没顾忌自己的动作会不会让宋吉受到干扰
,早就非常直接的去检查宋吉制作完毕并且进行了包装的药膏的成色了。
虽然说制作的过程都是在三位大夫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不过制作药膏的器具确实半封闭的状态,除了宋吉自己能看到容器里药物的成色以外,在后方的三位大夫其实是看不太清楚的。
而且,每个人的力气都不太一样,有的大夫力气大,研磨个一炷香可能药物就已经融合得很好了。
有的大夫力量没那么好,可能就需要研磨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宋吉这里一共制作了十六张的药膏,虽然在她的估计里,可能只需要换过十四张药膏以后,患者就应该能好得差不多了。
但是嘛,多给两张让病人备着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没有看过病人本人,不知道他对药物的吸收情况怎么样,万一十四张药膏下去没有好,岂不是很尴尬?
万大夫真的是很严格的一个主考官,每一张药膏,他都称了重量,验了成色。
照他这挑刺的法子,换个别的没什么经验的小大夫,肯定就要被他挑出毛病来了。
宋吉是真金不怕火炼的,分药膏的时候她虽然没有再用称称
过重量,但是从她抓药时毫厘不差就能看出来,她手上对重量的手感是很精确的。
因此,万大夫的这一轮挑刺,算是无功而返了。
在万大夫检查的过程中,宋吉的汤药配置也基本要完成了。
汤药她也是按照能确保患者治愈的量去配置的,分次分开后,宋吉最后找到了放在一边的笔,在没个药包上都仔细写好了服用的方法以及一包药煎药的次数,包括一些忌口,都有记得写。
“现在的年轻人可不得了,心思居然这么细,说句天生是个做大夫的料也不为过吧。”
但提到这件事后,两人却又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咱这话可算不得夸人,天生做大夫的料也就是个大夫,哪有人家天生做官的料来得光彩呢。”
彼此对视一眼,两位副考官同时露出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