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鉴祖上也曾阔气过,曾祖父为东汉御史大夫,只不过没落了。
郗鉴文弱异常,少时贫孤,躬耕农田,物质生活极其贫瘠。但是家风仍在,只要有时间就博览经籍,吟咏不倦,后以书法大家,儒雅之士闻名乡里。
战乱造成了农田荒芜,兵乱不止,加剧了饥荒蔓延。八王之乱时,郗鉴蛰伏故乡,不肯出仕,但是度日艰难,时常饥肠辘辘,饥寒交迫成为常态。
当时郗鉴的侄子郗迈、外甥周翼年幼失亲,乡里人因为郗鉴有才名,见他面黄肌瘦,常怜惜周济,请他到家里蹭饭,他常带着两个孩子同去。
终于乡人也受不了了,毕竟是饥荒之年,粮食匮乏,供不起啊,于是面带愧色地说:“我们也没多少吃的,因为您是贤人,才想周济一下,但是你这拖家带口的,我们也整不起啊!”
郗鉴怎能不知乡人的难处,此后都是独自前往。
但在吃饭间隙,他并没有咽下去多少,而是将饭菜储存在两颊之间,之后快速跑回家,将饭菜吐出,喂给两名幼童,虽然饥一顿饱一顿的,但是靠着这个办法,两个幼儿居然存活下来。
后来终于中州有一个富人发现了稀鉴,觉得这样一个大明士,饿死了太残忍了,于是给他送来了很多食物。
这实在是太珍贵了。
但是稀鉴就是稀鉴,他并没有独吞,而是将食物无限等分,用以抚恤宗族,周济乡中孤老。
这种行为,一时之间,活人无数,在乱世也最容易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乡人聚集,一致推荐郗鉴当盟主,抱团取暖,想办法活下去。于是稀鉴一个文弱书生,走马上任,带着乡人千余家南下,到地势险要的峄山附近避难。
稀鉴组织乡人开荒种田、建造屋舍,同时营修堡垒,锻造兵器,成立流民武装。这也正常,不拿起武器,无论你有多少收成都会被盗匪抢走。
稀鉴名声越来越大,投奔者络绎不绝,当年司马睿就听说了这个事情,兖州一州三刺史的闹剧里,其中就有他任命的稀鉴。
后来郗鉴听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做大,派人奉表前往祝贺,劝谏称帝,从这点就能看出稀鉴不是一般人。
而稀鉴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就是后赵石勒。稀鉴是坚决不降,纵使战况危急,外无救援,内无粮草,稀鉴也能沉稳指挥,百姓饥馑不堪时,去掘野鼠或者蛰伏的燕子来吃,一个叛逃的也没有。
在他苦心经营下,其所领部族在三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北方一支重要流民武装。
和石勒对垒的过程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磨练了稀鉴的军事才能,从一个能书善写的书生,变成了杀伐决断、谋略无双的大将军。
恰逢司马绍继位,稀鉴送来奏表,而司马绍也正在彷徨无助之际,于是司马绍将希望寄托在郗鉴的身上。
说干就干,朝廷立即加任郗鉴为安北将军,而王敦也不是白给的,发现了司马绍的用意,也立马拉拢郗鉴,同样任命他为安北将军。
稀鉴也是醉了,一个官职被任命了两次,但是意义却大相径庭,他知道自己必须有个选择了,他的选择可能决定了朝堂走向,或者直接点说,决定了最后谁才是坐在皇座上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