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今年科举定在哪日?何人为主考官?”
张朝天忽然提出这个问题,登时引起一片侧目。
侯爷莫不是惦记主考官之位了?
姜云逸道:“陛下,为防徇私舞弊,宜开考前半月,钦点主考官,奉召后,主考官应立刻入考场闭关,直至阅卷结束。”
姬十三微微颔首:“便如此吧,丙申科举是在七月二十日,那就也在七月二十吧,以为定制,中秋节设龙门宴。”
“陛下,臣自幼饱读诗书,治政之余,仍手不释卷。去年还在求是和大周日报理论版发表了三篇文章。”
张朝天自吹自擂,登时引得众人更加侧目。
侯爷,你的脸呢?
“陛下,臣自幼酷爱读书,府上藏书三千卷,臣闲暇时亲自誊抄的就有八百卷。”
少府卿文仲谋也有样学样。
脸重要,还是六百门生重要?
有人带了头,三千石的上卿们都放开了,开始哄抢主考官位置。
散会后,姬十三又单独留了姜云逸谈话。
“你属意哪个入阁?”
宋九龄眼瞅着快不行了,赵广义升任首相这是没有悬念的,关键在于哪位公侯补位入阁才是焦点。
姜云逸没有正面回答,反而道:“陛下,情报机构的人选,还没定好么?”
宋相退后的补位人选早就定好了,皇帝竟然还不知情,显然是消息太闭塞了。
便是相关方守口如瓶,没有一手消息,也应根据一些细节变化,大致有些揣测才是。
姬十三无奈地道:“朕本来就没有人呐?从头开始栽培不得好几年?”
姜云逸不再纠缠这个话题,道:“韩国公。”
姬十三登时诧异不已,韩三元存在感一直不强。
姜云逸补充道:“陛下,卫公年岁太大,其他公侯说实话,都平庸了些。
韩三元的地方履历和政绩比其他公侯要实一些,处理日常朝廷政务应是游刃有余的。”
姬十三诧异地道:“博望侯也没有很差吧?”
姜云逸道:“陛下,博望侯当然不差,但得看用什么标准衡量。
泱泱大周,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万万人口,作为核心决策者,不够出类拔萃就是最大的原罪,光不差是不够的。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一定是代有英才出的,如果内阁的相国都是凑合型的,那只能说明,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出了大问题。”
姬十三没有纠缠这个话题,只是微微颔首,他的人不仅接不了潜龙卫,连相国的影儿都没够着呢。
“何时增相?还是说必须是李云中入阁?”
姜云逸解释道:“陛下,李云中今年才五十三岁,先叫他重建好益州新权力体系,再上洛,他自己也体面,朝廷再委任新州牧也能稍微顺遂些。
燕国肯定要留一个相位的,还剩一个相位,如果地方上三四年内没有人冒尖,可以从文仲谋和冯德光中选一个。
老一代大致就这样了,以后就集中精力培养三十岁以下年轻人。
当然,这只是大致思路,陛下若是有合适人选,肯定要优先考虑。”
姬十三无奈地摆摆手:“过些年再说吧。”
现在的高官们,还没有拉下脸来表忠心。
“对了,很久没开集体学习了吧?”
听到这个问题,姜云逸也有些头疼,道:“陛下,臣真的不是做学问的料,而且是精致的实用主义,浅尝辄止,泛泛而谈。”
姬十三果断摇头道:“明相过谦了,做学问都是先广博后精深、边广博边精深的。
能踏踏实实扎下去把某个学问做精深,固然可敬;但能发前人所未发、开历史之先河,更加叫人高山仰止。”
姜云逸一阵肉麻,赶紧道:“陛下,臣本来打算明年腾出手来召开两场全国大会,其中一场是全国教育大会,主旨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教育体系落地。
在此之前,朝廷先小范围探讨一下,如何?”
姬十三眼前一亮,抚掌道:“甚好!还有一场是什么?”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个先缓一缓。”
……